記憶(Memory)

記憶的三類型

依儲存方式和期間來分,記憶可分成三種不同類型:感覺記憶、暫時或短期記憶、與永久或長期記憶。

  • 感覺記憶 (Sensory Memeory) 是指從眼、耳等感覺接收器官傳來的訊息,不另做有意義的處理而直接儲存的記憶。儲存時間大約只有1/10秒~10幾秒,因此又稱為超短記憶。例如拿著火把在一片漆黑中揮舞畫圓時,看起來像是一個小圈;或是連續靜止影像(電影底片)的電影看起來像動畫,都跟感覺記憶脫不了關係。

  • 暫時記憶 (Short-term Memory) 就是將感覺記憶中有些特別引人注意的訊息,選擇輸入到暫時記憶。 暫時記憶要仰賴「演練 (Rehearsal)」這個機制才能維持。 演練分為兩種,一種稱為維持演練 (Maintenance rehearsal),透過這樣的機制可以將資訊保留起來。例如:按鍵撥號時就會記住電話號碼。另一種則是分析記憶內容的意義,或分析與其它記憶內容的關聯性。這種演練稱為精緻化演練。雖然同樣都是暫時記憶,精緻化演練所產生的記憶,轉換成永久記憶的比例會比維持演練來得高。

  • 永久記憶 (Long-term Memory) 在這些演練動作不斷重複中,裡面的內容可能會維持幾年、甚至幾十年,這就是永久記憶。好比說,一學會騎腳踏車就永遠忘不掉的記憶就是永久記憶。

牢記、保留和回憶的機制

我們通常把記住東西稱為記憶,其實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記憶還有不同的層面意義:牢記、保留和回憶。

  • 牢記 (Registration):資訊必須能被記錄輸入提取到腦裡才能利用,這個「提取」的動作就是牢記。牢記有個人特定的型態,稱為編碼 (Encoding)。

  • 保留 (Retention):牢記起來的資訊會先儲存成暫時記憶,但是暫時記憶還不能重複使用,故須透過演練把比較重要的資訊轉換成永久記憶並儲存起來。這個過程就是保留。 演練又可分為維持演練精緻化演練,而其中又以精緻化演練比較容易長期儲存。也因為這樣,仔細鑽研過意義再背起來的有效記憶時間會比囫圇吞棗的死背更久。

  • 回憶 (Recall):遇到有需要時,就會呼叫這些被儲存起來的記憶,這個階段就是回憶。回憶要經過兩個過程,先快速掃瞄記憶裡有無所需資訊,然後再用文字或聲音表現搜尋到的資訊。

記憶變化的原因

「推論」對於這種記憶過程的影響力很大。推論是指以某件事情為前提而得出一個結論。雖然這個功能並不會像照相一樣,將所有一切的資訊牢記或保留,但它卻可以幫我們順利回憶。 但回憶不是每次推論都很正確。它常常會被知識、感情、期待或他人意見等因素影響,而導出錯誤的結論。正因如此,有時我們回憶出來的東西會跟過去牢記或保留的內容有出入。

陳述性和程序性記憶

若以內容來分,記憶可以分成很多種類,在此舉出心理學家史奎爾(L. R. Squire)的分類方式做說明。

史奎爾先把記憶分成陳述性程序性兩種;簡單來說,前者是心靈思考方面的記憶,而後者則是身體動作方面的記憶。

  • 陳述性記憶:又稱宣告性記憶,主要指心靈思考方面的記憶,如感覺、感情、知覺、學習、知識、慾望、溝通等。又可分成插曲性和意義性。

    • 插曲性記憶:是指跟個人經驗或發生事件有關的記憶;被金光黨詐騙的經驗就是插曲性記憶。插曲性記憶有可能會反覆發生,不過只發生過一次的比例較高,而且比較容易逐漸淡忘。

    • 意義性記憶:則是這些經驗和事件被正常化後,變成知識的記憶。聽過或看過這類事件而學到的「小故事大道理」則是意義性記憶。至於意義性記憶的部分,如果有必要可以抓出來利用、重新學習,次數不限。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會加強印象,所以比較不容易忘記。
  • 程序性記憶:主要指身體動作或技能等方面的記憶。大多是下意識動作的記憶,不過有些還是意識性動作的記憶。被劃分為程序性記憶的像是技能、條件反射或日常生活的習慣動作等。換句話說,程序性記憶是指經驗學習後所表現出來的自發性動作、或人類本能的動作。

    • 技能:指身體動作方式或東西製作方法等的記憶。
    • 條件反射:指下意識的自我防衛性反應,如聽到巨響時會跳起來。
    • 其它:指已經變成習慣性的平常動作,如看到紅燈就會停車。

人類的所有動作都跟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脫不了關係。就以棒球運動為例,動作熟練之後,差不多都能本能地動手丟球或跑過去接球,不過還是需要擬定作戰策略,弄清楚什麼狀況該怎麼對應。這兩種記憶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