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ory Enhancement
加強記憶的三大效果
開頭效果和最新效果
醒目效果
準備考試或啃書時常常會有這樣的經驗,剛開始和結束時的記憶最鮮明深刻。在心理學上,前者稱為開頭效果,後者則為最新效果。
根據這種學習效果,學者提出兩種加強記憶法。一種是想確實記住的部分放在剛開始學習或結束時會記得比較清楚。
另一種則是分段學習。學習分段後,可以增加最佳記憶時段(即有開頭效果和最新效果的時段),因此記憶力效佳的份量就跟著提高了。
心理學家波恩.瑞司夫在研究超強記憶力的方式時,發現人類比較容易記住整信事情比較特別、與其它事情不一樣的地方。例如,一大堆地名裡唯一的經濟專有名詞、唯一印得比較大的單字或唯一彩色印刷的單字等等,都比較容易殘留在記憶裡。這種效果稱為醒目效果。
這個效果可以應用在加強記憶的方面。也就是說,去找出想記憶的內容跟其它內容有哪些地方不一樣。或是動手讓它跟其它內容不一樣,例如畫紅線等。
有效的單字記憶法
『默讀+音讀』效果更佳
組織單字
心理專家對單字記憶法做過許多實驗,實驗重點放在如何才能最有效的記憶無相關性的多個單字。 實驗結果發現:音讀比默讀容易記憶;默讀後再做一次音讀又比只做默讀或音讀更有效,可見兩者雙管齊下有助於加強記憶。
心理實驗還有另一個發現,記憶多個單字時先想辦法把它們組織起,會比直接一個個背更容易記憶。 組織方法有很多種,最常見的是群組和編故事的方式。 即使這些是亂數選出的單字,全部抓起來仔細找找,還是可以分成幾個有共同點的群組。例如:A和B是地理學上的名詞,C是廚房用品…等等。 類似這樣的前置處理可以讓記憶單字更容易。
加強記憶的方法
選擇記憶法
視覺化的效果
睡眠前的記憶效果佳
複習可提高記憶維持率
「哪種記憶法最好?」,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,仔細想想自己對哪些事情的記憶力最好就知道了。
對於自己有興趣、或比較關心的事情,通常都會很快就記住,而且很不容易忘記。 但也不見得是只要有想確實牢牢記住的事情,就非得去喜歡它或對它發生興趣不可。 其實,只要盡量想辦法把要記憶的內容,跟自己喜歡的事情連接起來就行。例如,把比較難記的單字套用流行歌曲的旋律,邊哼邊記也是一種方式。其它像是了解其中涵義、或加深事情的理解,都可以強化記憶、更容易記住。
由此可知,如果想要記住哪些事的時候,一定要先盡力了解內容。完全不去理解意義而只知硬記死背的話,沒兩三下就忘得一乾二淨了。
長篇大論,內容太複雜都不太容易記得住,反倒是短句和簡單明瞭的內容很快就印在腦海裡。 長篇大論也是由許多短句組成,複雜的內容也可以還原成單純的元素。所以,遇到長篇大論或比較複雜的內容。不妨分解成較小的單位再來慢慢記。
學習語言有聽覺學法和視覺學法兩種。心理學家研究發現:人類在8歲前的聽覺記憶重現率較高,9歲以後則是視覺記憶的重現率偏高,而且視覺記憶的重現率還會隨著年齡越來越高。 從這個研究報告來看,把想記住的事物轉成眼睛看得到的影像,而印在腦海裡的記憶法應該較有效。
心理學家J.G.傑金斯做過一個實驗,確認睡覺前和起床後的記憶效果哪一個比較好。 實驗很簡單,要兩名考生分別在睡覺前和起床後記憶10個沒有意義的單字,經過一段時間後測試他們還記得多少。結果發現睡覺前記憶的學生記得比較多。
另一位學者C.伊契哥斯基把學生分成2組,要他們在相同時間背誦一些沒有意義的單字。然後,在當天傍晚以及隔天早上(即睡眠後)分別測試這些學生還記得多少。實驗結果顯示,雖然第2組是睡過覺再測試,理論上從開始記憶到測試的時間比第1組長,但第2組記憶的效果比第1組更好。
這兩個實驗告訴我們:睡眠對記憶有很大的幫助。
心理學家H. 艾賓浩斯(H. Ebbinghaus)曾經做過實驗,測試記憶維持率的變化情形,而且還拿自己當受測對象。 他先練習把13個無意義的單字到能正確講出2次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再測量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正確說出2次。 實驗結果發現:記憶的維持量在剛開始記憶後的9個小時減少幅度最劇烈,爾後的減少比例較緩和。這個曲線圖就是有名的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」。
實驗時單字的意義深淺和側驗方法等因素,都可能讓這個曲線稍微變形。不過大致上走向均相同。 從艾賓浩斯的實驗可以發現,如果只學習1次,即使當時自認為已經記得很熟,9小時後可能已經忘得差不多。 但是,若在一定時間之後安排二度學習,則可大幅減少記憶遺忘量;這個二度學習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複習。
根據教育心理學家T.布瑟和P.拉塞爾的研究,發現下面這個模式的複習方法最有效:
第一次學習→45分鐘
複習1→10分鐘後,複習5分鐘
複習2→1天後,複習5分鐘
複習3→1星期後,複習3分鐘
複習4→1個月後,複習3分鐘
複習5→6個月後,複習3分鐘
雖然複習時間不長,但是重複多次後,第一次學習到的內容就會轉成永久記憶儲存起來,以後要回想就很容易了。
加強記憶的六種方法
跟範例一起記
分類不要超過7項
利用節奏和押韻幫助記憶
建立關聯性
視覺化
建立動機
例如,想要記住哲學術語「Paradigm」時,不要只背誦「某一時代的主流看法」定義。我們可以和「天動說、地動說等」的範例一起記,不僅好背而且也容易回想。
哈佛大學米勒教授發現,一次很難正確想起超過7項的內容。因此在記憶數字時,像是3792761453,先分割成379-276-1453會比較好記。
利用聲音的抑揚頓挫記憶歷史年號或英文單字的方法。或許有些人認為抑揚頓挫沒什麼作用,但是它確實好記又容易回想起。記憶較長單字時不妨應用這種方式,分段落時並結合節奏感,也能讓單字更好背。
找出某些重點的相關性,並把事物連結起來的記憶法。例如,要記住初次見面的生面孔時,把這個人的穿著、在哪裡遇見等事情一起記起來,利用這些聯想就可以回想起這個人的長相。
無論選擇哪種記憶法,內容只要能轉成視覺效果,就盡量用視覺效果來幫助記憶。例如,樹木和時鐘乍看之下好像沒有關聯,不過可以把時鐘想像成樹上的果實,就能同時記起這兩個單字了。
有些明少年的在校英文成績不見得很出色,但對於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詞卻能朗朗上口,說穿了就是因為有興趣才記得住。如果想記住某件事,不如自己設定一個目標「背得起來就可以去買件新衣犒賞自己」,一定能提高記憶的動機。